人物摘要: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 ) (1931.3.2- ),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1985~1991)、第一位兼最后一位总统苏联总统(1990~1991)。俄苏政治家,国务活动家。苏联的改革和“公开性”的创始人。(3枚)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劳动红旗勋章获得者。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个人简介:
中文名: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外文名: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国籍:俄罗斯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地: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出生日期:1931年3月2日
职业:政治家,国务活动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
主要成就: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
代表作品:《改革与新思维》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改革理论:
戈尔巴乔夫认为,当时的前苏联社会处于“危机前”的状态,几十年的历史并没有完全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极大潜力”;生产粗放式经营、高消耗、浪费严重,生产成本远高于美、日;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与挥霍,不计后果,不顾环境;经济结构畸型、轻工产品等日用消费品严重短缺。基于此,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口号,作为他的思想纲领。
改革思维:“公开化、民主化”,“毫无保留、毫无限制的公开性”。前苏联原本多年沉寂的思想领域,忽然间风潮激荡,电闪雷鸣,前苏联知识分子们认为自己的“狂欢时节”到来,各种思想破土而出、交相争鸣,抒发多年积藏内心的压抑。思想界、理论界如同解冻的春水,冲击着原有意识形态的堤岸。一时间社会的热点变成思想的交锋与争论,政治舞台已幕开乐响,各种流派、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这场思想风潮的指向,首先是斯大林及相关的历史问题,然后是否定列宁,再后是否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万恶之源”。全国泛起改国名、城名、路名的浪潮。戈氏原想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公开、民主”,矛头直指领导管理机构这些阻挡改革的官僚机器,为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铺平道路,以政治改革当先,带领经济改革(1988年6月前苏共19次全国代表会议)实现他的新思维,至1989年,前苏联人民感受着从未经历过的政治兴奋,好像全社会都溶入滚滚的政治改革洪流之中。激情与亢奋,使人们一时忘却了货架变空、腹生饥饿与冬天的严寒——这才是对人们最大的威胁。当人们稍后清醒过来才知道,对于戈尔巴乔夫而言,不过是得到事与愿违的“引火烧身”,而广大人民群众却丧失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戈尔巴乔夫先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后又提出“人道社会主义”。倡导的是西欧共产主义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标榜“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提倡“新思维”。
戈氏的改革先是学习匈亚利的模式,后转而寻求北欧、瑞典模式,1989年东欧国家风波骤起,戈氏等大受启发,认为要“向西方看齐。”1990年在戈氏集团的导引下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在前苏联社会达到高潮。
戈氏的改革理论主要有哪些呢?戈氏及其智囊团,对他的改革新思维进行了“理论包装”,其实质是从西方经济学、政治哲学、文化、道德哲学中,改头换面接受过来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有经济学的“自治理论”或自由市场理论;法学界的“法治国家”理论;社会学的“人的因素”概念或“人学理论”。
您可能想了解的:
人物大全:http://www.goukk.com/menhu/renwu/
世界名人:http://www.goukk.com/menhu/renwu/shijie/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