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显示屏]LED显示屏逐点校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1-11-27 13:11:21 作者:购看家电编辑 来源: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网友评论 0 条
一、逐点校正技术概念
当前LED芯片生产制程现状,决定了即便是同批次生产出的LED芯片,其个体间发光强度与主波长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对于LED显示应用来说,这种差异性将严重影响显示质量,必须首先通过分光分色对光度、色度以及电参数等指标进行分类筛选后,才能应用于同一张显示屏上。
然而,用分光分色的方法来解决芯片个体光度色度不一致的问题,由于精度不足,后续工艺流程的影响,以及老化过程的光衰不一致等因素,并不能达到完美画质。此外,已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显示屏也会因光衰不一致等因素显示质量下降,出现“花屏”,这也是分光分色鞭长莫及的。
因此,业界尝试从显示屏制造的最后一道流程着手,通过对差异性的LED灯点采用差异性的驱动来解决该问题,这就是逐点校正。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外出现逐点校正的理论雏形,并开启了这一技术的实践探索。然而,由于缺乏适用的通用数据采集工具以及技术壁垒等因素,该技术的研究长期处于不连续、不系统,自成一家缺乏交流的状态,逐点校正也缺乏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比较完整的定义如下:
逐点校正,即通过对LED屏上的每颗灯点区域的亮度(和色度)数据进行采集,得出对于每颗灯点的校正系数(或对于每个像素的系数矩阵),将其反馈给显示屏的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应用校正系数实现对每颗灯点的差异性驱动,从而大幅提高显示屏的像素亮度(色度)均匀性。
二、逐点校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逐点校正在经历了90年代末-2008年近十年漫长的萌芽期、2008年-2010年三年的快速成长期之后,即将在理论与实践的积累过程中、在分工进一步细化、流程标准化、协议统一化、评估规范化的进程中,逐渐步入它的成熟期。
2.1 技术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
在产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的大势所趋下,逐点校正的采集设备也呈现出与控制系统分离,日益专业化的趋势。
对优质的追求和市场竞争的推动,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专业的逐点校正采集设备,将逐点校正固化为一道标准的工艺制程,而不仅仅是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的救急之策。只有专业细分,才能实现广泛兼容,也才能使各细分领域都得到专业团队持续专注地深耕细作,资源互补,促进技术进步。
2.2 更快捷,更简便,自动化、标准化
逐点校正技术从最初的机台校正一张大屏需要一个月时间,发展到今天的近200平方的大屏校正一夜完成,已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未来的逐点校正将沿着高效、简便、自动化、标准化的路线继续前行,这是产业需求所决定的必然趋势。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除了采集设备的技术革新之外,更需要业内控制系统合作伙伴的配合与支持,行业标准的建设与推广,还有逐点校正实践者的经验积累与交流。
3.3 数据存储到模块
LED显示屏制造业一直以来的生产模式是订单式生产,如今不少大厂开始探索计划式生产模式,一方面可以缩短供货周期产生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标准化生产可以从规模上、从管理上产生效益和竞争优势。计划式生产意味着模块或标准箱体库存,意味着出货时的组合多样性;
要适应计划式生产的要求,逐点校正的数据存储最佳方式是放在模块上,而不是像现在大多放在控制系统的接收卡上。当模块或箱体组装成显示屏后,控制系统回读模块上的校正数据,或回读原始数据后自行根据校正目标值生成校正系数,并加以应用。这样的技术结构,将使得更换模块后的数据维护工作轻而易举。事实上,国际上著名的LED屏厂商,如Barco,Lighthouse均采用这种校正数据存储方式。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待行业内形成统一的控制系统与模块间的数据通信协议。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