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毯溯源
2012-04-09 08:47:31 作者:购看网 来源:地毯知识 网友评论 0 条
地毯是一种历史悠久、世界性的产品,最早以动物毛为原料编织而成,可铺地、御寒湿及坐卧之用。地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装饰的效能,它能隔热保湿、隔声防噪、抗风湿、富于弹性,故脚感舒适,用于室内装饰,具有其他材料难以达到的那种高贵、华丽、美观、悦目的审美效果。
地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的中东巴比伦王国、苏美尔王国和亚述王国。在我国,早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就根据暖席(地毯)的不同工艺,将其明确分为“毯”和“毡”,对此古籍中也有论述,《说文》曰:“蹂毛成片故谓之毡”。《物原》曰:“毯,毛席也,上织五色花”。即毡是用羊、牛等毛经湿热、挤压成片状以铺用。毯是用毛、麻、丝、棉等原料,经纺纱、染色、编织而成的纺织物。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孕育了底蕴深厚的藏族文化,藏毯作为青藏高原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风格,在世界手工地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青海藏毯采用驰名中外的“西宁大白毛”经过加工精制而成,是一种高级装饰品,其姹紫嫣红的色调和千姿百态的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其生产藏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1959年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的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出土了公元前10世纪大量的毛织物和纺轮,其中有毛绳、毛布,还有一块彩色毛席残片,虽历经3000年,但是用黄、褐、红、蓝等色毛编织而成的条形图案仍清晰可见。这是至今出土最早的毛席残片,是青海藏毯的雏形。这足以说明,在距今3000年前,散居于青藏高原的羌人已经掌握了毛纺织和染色技术,可以织出几何图案的彩色毛席即编织地毯。这也同时说明,藏毯起源于青海。
青藏高原的藏毯到清朝获得了极为重大的发展,清朝中期青海藏毯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喇嘛们的进京、观光和皇宫、贵族的大量订购而进入了北京城。同时也引起了皇帝和各级官吏对藏毯的重视。这个过程的开始,据资料记述是在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当时有西藏喇嘛数人到北京观光,而后就留驻北京彰仪门大街报国寺内,并广招贫家子弟传艺,开办了京津第一个民间地毯生产场—“地毯传习所”。
随着时光的流逝,藏毯工艺在青藏高原逐渐发展起来,从“马褥子”到“马褥毯”再到“卡垫”,真正形成了世界四大地毯之一的藏毯。青海省湟中县马场藏族乡的加牙村,村民马得全、杨新春二人拜师学习编织地毯技艺,并世代相传。民国2年(1913年),加牙村有织毯职业学校1处,教村民织做马褥、地毯。全村妇女皆能捻线栽织,产品花样新奇、精致,有时在湟中及甘肃武威等地年销售约达6000余条。随着茶马互市物资交流及贸易的发展,藏毯工艺逐步传入邻近省区如西藏、甘肃等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青藏高原一部分藏胞至尼泊尔定居,将藏毯工艺带去并以织毯为生。由此,藏毯在尼泊尔得到发展,至今尼泊尔生产的藏毯所用原料仍以西藏毛和中国产染料为主。
藏毯主要分为寺院用毯和民用毯两类。寺院用毯包括:禅毯、幡毯、柱毯、挂毯、法舞毯和门帘毯等,这些藏毯既有实用性,又有传达佛教信息的功能,所以寺院用毯的图案和配色都极为讲究,图案有龙纹、佛人、八吉祥、金钢杵等,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内容。民用毯的实用性更为突出,居室内的卡垫、地毯,游牧民常用的鞍毯、坐垫等都是高原生活的必需品。这此藏毯图案多用色彩鲜艳的花卉纹,其中也融入了佛教符号和中原丝绸的纹样。贵族多使用虎皮纹、狮纹、龙凤纹和花卉纹,而贫民百姓多用花草纹等图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青海藏毯以手工纺纱、植物染色、手工编织的特点和粗犷奔放、古朴自然的图案,迎合了现代西方人追求环保时尚的消费理念,开始畅销欧洲、日本、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从此青海藏毯阔步走向世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