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地毯
2012-09-19 07:44:25 作者:购看网 来源:地毯知识 网友评论 0 条
波斯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自古以来, 就是具有艺术灵感的杰出工匠辈出的地方。波斯手织地毯在伊朗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波斯手织地毯编织技艺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至今,已具有一流的图案设计与制作水平,编织地毯的精湛技艺堪称世界第一,成为伊朗悠久历史和伊朗人民聪明才智的生动体现。
公元七世纪,中国旅行家玄奘曾在他的记录中提到波斯的手织地毯编织艺术。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好最奢侈的手织地毯来自波斯,十六与十七世纪波斯手织地毯艺术在王室的支持下达到完美境界,开始进入世界各地最辉煌的宫殿与建筑,这二个世纪的成就使波斯手织地毯享誉至今。波斯手织地毯同时集高质、精美、耐用三种特性于一身,并因此独步天下。
中国人民对波斯手织地毯并不陌生,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就在将象征中华文明的丝绸、瓷器等传入波斯古国的同时,也让中国开始了解并学习代表波斯文明的手织地毯编织技艺。
波斯手织地毯主要产地
现代波斯手织地毯的主要产地是伊斯法罕、娜因、库姆、毕扎尔、塔伯利兹、喀桑、马什哈德、科尔曼和哈马丹。
伊斯法罕 ISFAHA
古老的波斯谚语说:伊斯法罕是半个世界。伊斯法罕城位于海拔1600米的伊朗高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数世纪以前,伊斯法罕手织地毯在东西方就倍受尊崇,十七世纪,波斯国王阿巴斯迁都伊斯法罕城,使波斯地毯进入黄金时代。那个时期世界上最好的地毯均出自伊斯法罕,被使用在波斯王宫、欧洲皇室、教廷和贵族阶层,或铺在地上或象珍贵的油画一样挂在墙上。波斯地毯今天的盛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伊斯法罕,伊斯法罕地毯是由宝石般的中心葵、沙哈巴斯棕榈叶、卷曲的树叶、缠绕的藤蔓及花草构成主要图案,采用世界上最好的羊毛?科尔克羊毛,编织在真丝的经纬线上,伊斯法罕地毯现在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波斯地毯。
娜因 NAI
娜因城位于伊斯法罕城以东150公里,虽然它并不是最古老的地毯编织城市,却同样是高品质的地毯产地之一,因为它吸收了邻居?古城伊斯法罕大多数的地毯编织技巧,同时还融入了自身的编织特点。娜因通常是羊毛与真丝合织,用白色的真丝构织花纹的轮廓,是它典型特征。丝毛的比例非常协调。
库姆 QUM
波斯地毯一直以纯羊毛编织而闻名于世,同时,波斯也出产少量的真丝地毯。库姆地区,正是波斯真丝地毯最著名的产地,独特的图案设计,细致的编织,瑰丽的色彩,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手织地毯之一。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丝毯上的精美图案,多源自于库姆。除了真丝地毯之外,库姆的羊毛地毯也与伊斯法罕,娜因和塔伯利兹地毯共享盛誉。
毕扎尔 BIJAR
毕扎尔素有“波斯铁毯”的美称,是因为毕扎尔不仅漂亮,而且是最坚固耐用的手织地毯。这类地毯是生活在伊朗北部小城毕扎尔的库尔德人编织的。毕扎尔以其毯面厚度厚,结构坚固和重量大而闻名,经常有其它产地模仿毕扎尔但都不成功,因为毕扎尔使用独特的湿织架技术。所谓“湿织架技术”是在编织过程中通过喷水使打结的羊毛和经纬线均保持湿润,这样会使它们暂时收缩以便编织得非常紧密,毯子晾干后就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坚固。具有超常的耐用性,毕扎尔地毯的纹样多采用连续图案。
塔伯利兹 TABRIZ
伊朗西北部的高原都市塔伯利兹是伊朗的第二大城市,被誉为“波斯地毯之乡”,是波斯最早、最古老的地毯出产地;它的产量占整个波斯地毯产量的最大比例,以传统的纹样为中心,囊括了几乎所有波斯地毯的图案。 塔伯利兹地毯是最美丽和富传奇色彩的波斯地毯之一。
多数情况下塔伯利兹采用花草元素、大尺寸的棕榈叶、花瓶、树叶、小花朵及花园元素等图案。同时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设计,比如:塔伯利兹的玛黑(Mahi)鱼形图案,被很多鉴赏家认为是波斯地毯中最典雅的设计。
喀桑 KASHA
喀桑城是位于德黑兰以南约300公里处的文明古城,手织地毯编织历史悠久,可以追朔到十六世纪。目前存放在英国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美术馆的”阿德比尔地毯”就是制作于此。经典喀桑地毯多采用钻石形的中心葵图案设计,颜色采用传统的红色和蓝色。近期的一些喀桑也采用浅褐色、灰蓝色和棕榈绿。
马什哈德 MASHAD
马什哈德城地处伊朗东北部,是科洛桑省和周边部落手织地毯的重要集散中心。马什哈德地毯通常采用精心设计的中心葵图案和大尺寸的边角图案。
科尔曼 KERMA
伊朗西南部的沙漠城市科尔曼的手织地毯多采用精美的花草图案,编织和材料通常都是一流的,图案设计很保守和正式,传统花草图案保持至今,尤其是形象化的玫瑰图案最常见。
俾路支 BALUCH
俾路支部落是一个游牧民族,和他们的羊群一起生活在马什哈德周围的伊朗东部地区及东南部波斯湾地区。大多数俾路支手织地毯产自东南边境的西斯坦省和俾路支斯坦省。也有许多俾路支地毯产自西北地区和阿富汗接壤的科洛桑省。俾路支地毯的颜色主要是暗红,深蓝和浅褐色,多使用连续图案,生命树或礼拜图案。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