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机械维修宏观微观双面分析
2012-12-10 15:53:18 作者:购看网 来源:工程机械知识 网友评论 0 条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工程机械化施工程度越来越高,工程机械的正常工作直接影响到工程顺利进行。因此,必须保证施工现场的建筑工程机械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当前我国工程机械在维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工程机械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就建筑工程机械的维修现状以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建筑工程机械维修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机械维修存在的宏观问题
1.1.1 机械维修市场混乱
与其它维修行业相比,起步较晚,维修设备、修复工艺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生产厂家与地方维修企业分离,新产品、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增大了维修难度。各维修企业维修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控制,缺少专门的企业维修管理、检查和监督机制。
1.1.2维修管理系统不健全
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些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管理机构没有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能按制度执行,造成维修水平低下。
1.1.3 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检测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对于制造难度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和控制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很难凭经验发现故障。
1.1.4 技术水平低,易造成人为差错
建筑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工程机械的技术状况、经济性和完好率。据分析,大部分工程机械的故障和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1.2 建筑工程机械维修中存在的微观问题
1.2.1 重用轻养
有些企业对设备管理和维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备使用中的短期行为,设备带病作业,零件超限磨损,尤其是忽视设备必要的维护保养工作;其结果是设备故障增加,使用寿命缩短,增加了工程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1.2.2 重修轻改
对落后设备反复修理,而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不仅维修费用增加,而且难于恢复原始性能和精度,更无法补偿相应产生的多种损失,这会阻碍技术进步,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1.2.3 维修条件差
机械维修仍处于手工作业的分散落后状态,长期存在的“质量差、工期长、费用高”的情况未从根本上改善。
1.2.4 配件缺乏
施工企业的设备流动性大,往往会因所需零件无库存,当地市场无配件,交通不便,不能及时购到配件,延长了建筑工程机械的停机时间。
1.2.5 机械技术力量不足
进口和国产设备的增多和更新,对于设备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提高,但现有的人员满足不了发展需要,造成设备维修管理滞后的局面,适应不了使用现代化建筑工程机械的要求。
二、应对策略
2.1 宏观策略
2.1.1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
随着建筑工程机械技术含量的不断增长,当前各企业的维修力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维修的需要,尤其是在设备和调试手段方面,更是跟不上技术的进步。行业的发展表明,目前维修工作已趋于社会化和专业化,在此情况下,以区域为单位建立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网已势在必行。为用户提供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定期保养、视屏。通过监测或检测在故障出现以前发现并排除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根据施工中工程进度,合理安排维修计划,从而降低因故障造成的各项损失,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
2.1.2 加强维修管理工程的应用
建筑工程机械维修管理工程是工程机械维修工程的一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从工程机械的全寿命阶段认识维修管理的客观规律,掌握工程机械维修系统的最优管理技术,控制系统按最佳管理状态运行和发展。维修管理工程的任务是考察保障系统的作用,以确保各种维修保障能力的实现,继续收集分析机械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维修保障方面的数据资料,与以往积累的使用维修分析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保障的效果,从而对机械使用与维修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反馈到维修规划、设计、制造阶段,以改进这些阶段的工作,为制定新机型的维修规划和维修设计提供依据;并根据维修费用、维修工作量、运行费用等统计资料进行维修经济评价和经济使用寿命的评定。
2.1.3 加强维修人员培养
企业可以针对维修技术的薄弱环节,选择有主动性、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中高级人才参加国家和行业主办的高级技术人才培训;或是从工程机械生产厂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聘请专家为本企业有针对性的培训;或是直接参加工程机械生产厂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举办的学习班。然后由这些高级技术人员再负责对企业内部一般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再由一般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对机械操作进行培训。企业培训坚持系统性原则,要有组织计划地、系统地补充和更新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要紧密联系实际,采用分阶段逐步提高的办法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能适应现代化设备管理与维修的专门人才。
2.2 微观策略
(1)编制切合实际的维修计划:编制维修计划必须掌握工程任务、施工计划、设备状况、已运转台时、维修周期、维修作业时间等资料。
(2)确定合理的维修组织形式:为了保证现场建筑工程机械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现场维修组织。合理的组织形式应按施工实际情况而定。当工程规模较大或工期较长时,可设置临时维修所,负责该工程的设备维修工作;当工程量较小或工期较短或工点分散时,可设置工程修理车。组织流动维修组,进行巡回保修。
(3)配备恰当的维修力量:维修力量包括设备和人员。设备维修的类型可按工艺需要而定,数量一般为建筑机械的10%~20%;维修人员一般为出勤总人数的1/3~1/4。
(4)采用合理的作业方式:目前,常用的维修作业方式有综合维修方式和专业分工作业方式两种,可视实际情况选择。
(5)采用高效的修理方法:一般有单机修理法和总成互换修理法。1)单机修理法(与综合维修方式相似),修理时间长,修理质量也不稳定 只适合于修理力量薄弱、修理任务少、而机型复杂的修理所。2)总成互换修理法是目前公认的现场维修的最好方法,是将磨损的零部件或总成拆下,用新品或修复件进行更换,替下的零部件或总成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修复,检验合格之后入库备用。采用这种修理方法,可以取消中修,简化修理层次。修理速度快,时间短,因而大大提高设备完好率、出库率。增加设备使用的经济效益,也为专业化维修创造有利条件。
(6)加强技术检验工作:要建立技术检验组织,制定技术检验制度。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和维修前、中、后的“三检”。
(4)修理、改造、更新相结合: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对应淘汰的落后设备必须进行改造和报废处理。如果建筑工程机械的性能差、效率低,报废又可惜,可考虑技术改造。建筑工程机械的改造,须从施工需要出发,有可靠的技术论证,有相当的技术力量,有必要的物质保证和合理的经济效益,方可进行。没有修理价值的设备应予报废。
(6)搞好配件的采购供应工作: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机械的正常使用,提高设备完好率,又少占流动资金,必须掌握配件供应原则,编制配件供应计划,严格选择配件来源,加强配件仓库管理等。材料和配件应遵循供应原则:1)保证重点,兼顾一般;2)计划供应,定额发料;3)合理库存,节省费用。采用有关数学模式,计算合理的储备量,采用经济批量法[1],保证机械施工要求,从而节省储备和采购费用;4)挖掘潜力,厉行节约。
(7)做好维修档案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维修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对维修工作的总结,搞好这项工作对今后的维修和故障分析都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单机的经济核算提供依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机械维修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体系,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清洁生产原则,落实在建筑机械维修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走建筑工程机械维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